穿越海峡的美食情缘 2008年5月13日
台湾之行,短短十天,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刻骨铭心。无论走到台北、南投、嘉义还是高雄,浓浓的“同根情、血肉情”总是萦绕在身边。同语言同文化同风俗同饮食,眼前所看见过的一幕幕,都是那么的熟稔与亲切,仿佛几十年来,两岸同胞从来就不曾分离过。
一次又一次,两岸餐饮同行双手紧握,一句“兄弟,好想你们”,让我们湿润眼角;一句“来趟不易,多看看多走走”,又让我们百感交集。为了这天的相聚,两岸餐饮界期待太长时间了。数年前,两岸同仁就在酝酿“美食之行”,但由于各种原因,计划一直未得以实施。今年,在台北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的热情邀请下,在厦门市技师协会的执着努力下,终于得以梦圆。
当我们从台北桃源机场走下飞机时,已近深夜11点,夜幕下的台北灯火辉煌,美丽神秘。我们顾不上抖落一身的疲惫,兴奋地而急切地打量着这个在我们口中描绘了无数遍的城市。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从办手续到走下飞机,其中的过程不知费尽了多少心思与周折。但为了发扬中华美食之大成,共同推进中华美食的繁荣,两岸同仁无怨无悔。那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一个愿望:愿祖国早日统一,愿两岸早日实现三通。
漫步在台北老市区的街头,满耳的闽南语乡音,满眼的亲切笑容,时刻让我们误以为行走在厦门的大同路上;在热闹喧哗的高雄美食街吃完一盘蚵仔煎,也让我们很自然地想掏出人民币买单;凝望着余晖照耀下波光鳞鳞、清澈曼妙的日月潭,马上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二泉映月”;欣赏着高山族雄浑激越的舞姿,我们耳边回响起奚秀兰那曲 “阿里山的姑娘”……
由于时间紧凑,台湾餐饮同行紧锣密鼓地为我们安排了交流、考查的项目。只要一到就餐钟点,台北中华美食协会的同仁们都把我们请到他们自己开的餐馆中,亲自下厨,为我们操办最拿手的绝活。每当大家围坐到餐桌边,热热闹闹地就餐时,好戏便一一上演了。因为与其说是宴会,不如说是各路高手摆开了擂台,“现身说法”、“华山论剑”……两岸同仁毫无保留、畅所欲言。南瓜布丁怎么做、圣女番茄怎么蜜渍、鱼翅要熬到啥火候口感最佳、三文鱼怎样双面吃、如何将茶叶与咖啡引入烹调中……台湾同行的精湛手艺和开拓精神,让我们叹为观止,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门道。厦门日月谷度假村一位师傅颇为感悟地说,以前自己很少想到用百香果壳、树皮之类的也可以做盛器,回到厦门后,他要像台湾同行学习,多动脑筋,巧妙利用各种瓜皮果壳。
在“国立高雄餐旅学院”,我们仔细参观了教室和每一个操作流程。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学校,分授中餐、西餐课程。这里的学习采用边授课边操作的模式,理念先进、设备齐全。在中餐操作室,数十台灶炉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学生从洗到切到烹饪,皆能独立操作。厦门同行感慨道:果然名不虚传,这个学校值得厦门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台湾美食的多元化,很值得一提。台湾的食材丰富广泛,这给台湾餐饮界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再加上大师们潜心研究、思维开阔,因此一步步将台湾烹饪技艺推向了“炉火纯青、独步天下”的境界,一步步将台湾风味推向了“兼容并蓄、争奇斗艳”的境界。短短10天,我们厦门技师协会16位理事诚然无法领略尽台湾美食的精髓,但台湾美食界善于求新求变、大胆创造的精神,已深深地镶嵌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最衷心地祝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作者:厦门市技师协会烹饪分会吴金珠、黄仁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