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焦興華台北特稿)為保持經濟發展,全力推動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加工製造基地,但中國技能勞動者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嚴重匱乏,成為制約企業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更不利於中國製造產品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
中國大陸企業長期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重視,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沒有發揮主體作用。一些企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職工重使用輕培訓,甚至只使用不培訓,技術工人的水平難以提高。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做為與經濟銜接最緊密的職業教育,成為中國最早開放的教育市場。然而,隨著中國向世界製造業大國邁進,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中國大陸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嚴重,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成為限制中國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
中國雖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還稱不上強國,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這些都與從業人員技術素質偏低、高技能人才匱乏有很大關係。
找一百個大學生不難,找一百個高級鉗工卻是難上加難。目前中國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僅占3.5%,離發達國家的15%尚有很大差距。
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短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數字顯示,目前在中國二億七千萬城鎮從業人員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具有相當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只有八千七百二十萬人,占從業人員的 33%。而包括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在內的高技能人才只有一千八百六十萬人,只占技能勞動者的 21%,其中,高級技師和技師人數更少,分別只有六十萬人和三百萬人。
中國許多地區和行業普遍存在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的現象,尤其在製造、加工、建築、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資訊通信、航空航太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才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技能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數量短缺。二是結構不匹配,現有技能人才隊伍的等級構成、職業工種構成、知識和技能結構等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三是年齡偏高,技師、高級技師面臨斷層。
重學歷、輕技能。造成中國大陸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原因包括,在長期以來重學歷、輕技能的教育思想影響下,中國的教育結構失衡。儘管目前中國各類職業學校已達二萬多所,但以培養後備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只有二百多所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比例太少。
中國政府為了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目前正在全力推動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決定到二零一零年招生規模達到八百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並在第11個五年規畫「十一五」期間投入人民幣一百億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在高科技人才方面,中國大陸軟體業和積體電路(IC)產業是中國信息產業加速發展的關鍵。中國政府計畫到二零一零年,全中國IC產量要達到五百億片,銷售額要達到人民幣二千億元左右,滿足中國國內市場 50%的需求。
國際權威機構預計,到二零一零年,中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半導體市場。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內,全球半導體工業重心將轉移到中國。然而,與中國大陸高速發展的IC行業不相符的是,大陸IC專業人才極度短缺。
依據中國IC行業現在每年 25%以上的發展速度,至二零一零年,中國需要二十五萬至三十萬IC人才。然而,據統計,目前中國國內IC工程師總共不超過萬人,其中經驗豐富的設計人才就更少得可憐。
中國政府為了儘快解決IC人才缺口問題,借鏡世界上IC產業最發達的美國經驗,加緊培養中國自己的IC自主研發、設計人才,企圖改變中國大陸 80%以上晶片依賴進口的困窘。
中國國內各個理工類大學,無疑成為培養大量合格IC人才的主要基地。近兩年,中國政府先後成立了三十五所商業化運作的軟體學院,其中真正培養高素質IC人才的也不過十幾家。
IC人才培養漸成氣候。目前在北京IC人才培養已形成規模和名氣的大專院校包括:中國科學院軟體中心、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北京大學軟體學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軟體學院、北京郵電大學軟體學院、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等。
這些大學主要培訓項目包括:第二學位、工程碩士以及學位班。其中,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軟體學院開設的IC設計美中雙碩士班,是中國大陸院校培養IC設計人才的一種全新嘗試,目前這種辦學方式已得到中國教育部的支持與肯定。
現在像威盛電子、華為科技、微軟中國的研發機構、富士通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已經開始與中國大陸一些著名的大學進行培訓高科技人才合作。9706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